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标准 幼儿身心发展理论依据?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425 阅读

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标准

幼儿身心发展理论依据?

幼儿身心发展理论依据?

1、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3、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比如1~2岁及青春期是儿童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身心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其他时期.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儿童一般的发展规律施教,又要照顾到特殊儿童以及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扩展资料
1、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过程,既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量变过程,也是身心发展到一定时期或程度而发生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变换中,儿童身心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学前早期:0~3岁
学前期:3~6岁
学龄期:6~16岁
妈妈给双胞胎喂乳
所以,我们具体要深刻把握以下几点:
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 ,也有质的差异。
每一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也有其主要的活动方式,标志该阶段的特征。
这些阶段有一定顺序练习,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必要准备,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必然发展趋势。发展阶段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叠。
2、儿童身心发展呈现一定的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是按照由大到小,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一个顺序来发展的。
例如,儿童的动作,一般是粗、大动作发展在先,精细动作发展在后,手指的精细动作更晚。
又比如,儿童的思维发展。3岁以前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所以我们 经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天生好奇的去摆弄各种物品来反映自己所触及到的各种事物,依靠动作进行思维。他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我们家孩子再玩猪娃娃时,经常自言自语:给猪猪围兜,给猪猪吃饭。猪猪要睡觉了,然后抱着猪猪摇。
3~7岁的儿童逐渐发展了具体形象思维,能够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思考。比如,计算3 25,他们不能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只能依靠头脑中再现的表象进行思考(3个苹果加2个苹果)。

12月宝宝怎么练手指?

12个月的小宝宝,手上的肌肉力量会比月龄较小的宝宝有很大的进步,可以用手指认出身边比较熟悉的人和物体。
还能学会拍手,用拍手来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另外十二个月的宝宝,如果发育的比较好,手指小肌肉比较发达,还可以用两根手指捏起细小的物品。
十二个月的宝宝如果手指精细动作差也是正常的,可以通过训练来逐渐加强,平时多让孩子锻炼抓握能力,可以让孩子的手指控制力有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