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才能称之为经典
电影《美国往事》为什么感觉评分那么高?
电影《美国往事》为什么感觉评分那么高?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在美国电影史上,只有一部类型片可以与《教父》相提并论,那就是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十三年的《美国往事》。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象与幻觉中的记忆,成为了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篇章。
在今天看来,《美国往事》无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为快的经典,可事实上它的诞生却颇费周折,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请莱昂内执导《教父》,但莱昂内当时正专注于《美国往事》剧本的修改,因此婉转地拒绝了邀请。但当他一切筹备完毕,甚至联系到由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主角后,《教父》已经上映并大受好评,制片人因此对类型与其非常相似的《美国往事》是否成功没了信心。这一拖,就是11年。这期间,每年嘎纳电影节莱昂内都穿戴整齐地坐在会场,手捧剧本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制片人艾隆?贝尔认出了莱昂内并听取了他三个小时的描述决定投拍后,这部名片才有了登上银幕的机会。说到这里,所有热爱《美国往事》的人都不得不感谢莱昂内的执著,如果他稍有放弃,这部影片就可能胎死腹中,这将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莫大遗憾。
有人说现在有些很火的音乐,只能火几个月,而有些老歌却永远是经典,这是为什么?
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音乐之所以能流行,并且最后成为经典,广为传唱,应该跟歌曲创作的背景、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和受众人群、时代特色息息相关。情与爱呀之类的歌曲一般来说走得都不太远,除非你有过人的视觉和想法,能体悟常人不能感悟到的真诚和真情。弘扬正能量、反映中华民族心态变化,精神风貌,感悟生活,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情感意愿,客观精神世界,和当前社会和谐、共鸣的纯粹的音乐,有真挚情感的表达,最终都会留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相反,只注意个人情感体验,反映小众人群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主观精神世界,沉浸于个人喜好的音乐一般都不会走得太远,虽然暂时会流行,会迎合一部份人的口味,但毕竟不够纯粹,没有真挚情感的表达,商业气息浓,这样的音乐会很快被人遗忘。
现在的歌曲过时速度快,除了歌曲质量的因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了。
回忆一下,以前流行很久的歌曲,许嵩的素颜、周杰伦的青花瓷等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会重复听到很多遍,甚至在街上听到好听还会回家下载下来听。现在呢,你在街上偶然听到一首歌还会回家再去找吗,不一定吧,刷刷B站,刷刷抖音,它不快乐吗,抖音上的BGM刷多了,好像也还可以哈,不然怎么那么多的抖音神曲呢,甚至可以霸榜QQ音乐、网易云等。
几十年来,人们的娱乐方式已经非常丰富了,不再只是抱着MP3听歌的年代了。网购、微信、抖音、B站、知乎、头条,无一不在瓜分着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如果不是忠实歌迷,还有谁会细细品味一首新歌是否好听,会流行多久呢?
(文章俗子糙人原创,图和部份文字资料来自百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