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哭闹解决方法
一岁多的宝宝晚上哭闹烦躁不安怎么办?
一岁多的宝宝晚上哭闹烦躁不安怎么办?
婴儿夜间哭闹被认为是一种睡眠障碍,是儿童的常见症状。 如果孩子哭泣时出现烦躁,枕骨秃头和方颅骨等症状,则有必要进行医疗检查,这是由维生素D缺乏症和钙缺乏症引起的。 除疾病因素外,建议晚上睡觉前给婴儿安静的睡眠环境。 帮助您的孩子检查衣服,并穿稀薄的衣服。 不要在睡觉前让孩子过分开心,并且孩子过度的兴奋不利于入睡。 如果孩子还在哭,请让孩子哭一会儿,自然可以发泄他们的情绪。
开学马上就要来了,如何安抚刚上幼儿园孩子的,哭闹?
孩子的心理话
每个孩子,在刚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哭,有分离焦虑。我女儿3岁上幼儿园,足足哭了两个星期,每次去到学校门口,妈妈要走了,她就开始哭,说:妈妈不要走。有些孩子,则是刚刚开始的头两天新鲜,不哭,过后几天就开始哭,我弟媳的女儿就是这样。刚刚开始她还跟我说她女儿上幼儿园不哭,我还觉得蛮好的。可是后来,又听她说现在天天哭。
尤其是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哭着抱着爸爸妈妈不放手,家长通常都很心疼,不忍心离去。其实这时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到门口把孩子交给老师赶紧走,多数孩子在家长离去之后很快就会停止哭泣的,而越是看到爸爸妈妈孩子越不容易止住哭声。我女二就是这样,每次我狠心离开,然后在校外看进去,她哭一会就开始跟着跳舞操了。
在儿童早期成长中,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而又正常的现象。
通常,它开始于宝宝出生后的六到八个月,并会在孩子四五岁时逐渐消失,但仍会伴随孩子的成长。分离焦虑虽然给父母带来不少困扰和疑惑,但这是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表现。当爸爸妈妈离开他们了,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寻找。孩子找不到父母,便会产生疑问和恐慌感:“爸爸妈妈,你们去哪儿了?”
当然,分离焦虑也反映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已基本形成。当他们非常信赖的父母突然离开,孩子便会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焦虑。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
随着儿童客体永久性认知的发展,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人或物即使脱离了他们的视线范围也依旧存在。
尽管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长如果没有在孩子产生这一情绪的初始阶段进行合适的处理和应对,那么孩子就会经历更长时间的焦虑和不安,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情绪调控能力和亲密关系的发展。
在儿童生命发展的前两年,孩子的安全感以及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与家长形成安全的亲密依恋关系,并能准确地体验到内在的安全感时,即使父母暂时离开,这种内在的安全感也能鼓励孩子自由勇敢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此时,这种安全感和对亲密关系的内在认知模式就会渐渐地形成,并且能帮助孩子在日后建立起与他人的安全亲密关系。
因此,在儿童发展的前两年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应尽量减少与孩子的分离时间。
一项由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Child Health amp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员们主持的纵向跟踪研究发现:那些一岁时每周被置于日托所(day care)的时间超过20小时的儿童,他们并不能很好地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并且这一经历会增加日后问题行为产生的概率。由于对时间的认知还不成熟,当父母长时间离开他们时,孩子就会建立起“爸爸妈妈有时在,有时不在,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他们”的认知模式。
事实上,日托所的师生比和照顾条件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儿童的需要,无法缓解孩子的不安和焦虑——这些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形成都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孩子在进入日托所之前,就能与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们在进入新的托儿所或者与家长分离时的焦虑感就会大大减少。
同样,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发现,跟那些具有安全的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相比,未能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在进入日托所后,他们的皮质醇分泌量更高。这就意味着这些儿童会在陌生的环境中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压力,过多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情绪发展。
当孩子需要上幼儿园,开始他们的“独立生活”时,孩子的“安全感”同样是家长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父母不妨试试这样的做法:
这些都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分离情境。
有时,因为孩子的哭闹,父母自身也可能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如果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那么孩子也会明白,其实“分离没有那么害怕”——这也不失为增强孩子安全感的好方法。
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有很多方式,在成功转移孩子注意力后父母才离开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但是为了保证不加强孩子的分离焦虑,应建立良好的亲子互信关系。有分离焦虑的孩子的家长应该更准时地接送孩子,逐渐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让他意识到,“一放学,妈妈就会准时来接我”。这种亲子安全感的形成有助于孩子克服分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