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压力共舞心得体会 广场舞为什么有人说是“神一般的存在”?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3746 阅读

与压力共舞心得体会

广场舞为什么有人说是“神一般的存在”?

广场舞为什么有人说是“神一般的存在”?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但我总感觉这“神一般的存在”不是多好的话,含有贬意。(笑)
其实呢,煲贬都随它去,这广场舞的兴起,自有它应该的理由。
第一,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很多40多岁、50岁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从社会人变成自然人。在家务劳动之余,必然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第二,人退休以后,衰老加快,加强身体锻炼、延缓衰老也就是必然的需求。
第三,广场舞的节奏、难易程度、及锻炼方式正好适应了这部分群体的需要。因此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第四,退休以后,基本上失去了社会上的联系,跳广场舞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成为中老年群体社会交往的一大媒介。
所以它就应运而生,神一般的存在了。既然它“神一般的存在”,那就有神一般存在的理由。不管“小鬼”们乐意不乐意,因为他们当然希望这些大妈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在家里伺候子孙。可是,只许你们“玩”,不许劳累一天的老人们晚上(或早上)歇歇吗?
所以,你们以酸葡萄心里命名了这神一般的存在,那就接受它吧?总不能只许你们玩不许老人们忙里偷闲玩一下吧!
因此尽管老李没参与这神一般的存在,但我认为这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何况还是“神一般”。当然,如果能注意到别影响他人,适时适量(音量),也别耽误做家务,以免小“鬼”们腹诽,那就更好、更“神”了。

你喜欢《后浪》这个视频吗?为什么?

代差已经很危机,《后浪》再添一把火!是否喜欢《后浪》问题,我真不愿回答,但潜心学习了六七年的心理学,不回答又有点于心不忍。《后浪》有它的积极性,作为一种娱乐更无需指指点点。但其缺憾在于,小看了“后浪”,委屈了“前浪”,对两代人的褒贬评论使其大打折扣。
人的一生实际上只有两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前者是传承问题,后者是发展问题。但在《后浪》中描述的却是“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似乎剑指前浪,桎梏了后浪,后浪发展不好全是前浪的错。
事实并非如此,人从出生到12岁,是“三观”形成时期,这里的“观”主要是观前浪,观家长、老师的认知和行为,形成自己的观念,正当的“控制”是必要的,这里“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的定论,既是对人发展阶段认知的偏差、对童年的高估,又是对“前浪”善意的控制的委屈和以偏概全。再如《后浪》们“学习一门手艺,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欣赏一部电影”,这既是对“后浪”们的低估,又是对后浪们的错误的诱导。在这次抗疫中我们都见证了后浪的修为,80的00后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冲锋在前,感天动地。这些行为不是天生的,是包含了“前浪”辛勤的浇灌。而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欣赏一部电影”,说严重一点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从洋迷外的教化。
肯定地说,前浪和后浪的是有差异的,差异主要来自环境和视野。首先,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浪们的大多数生活在物质短缺时期,按人发展的五个层次理论解释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取向单一,义无反顾;后浪们多是生活在物质丰富时期,选择余地多造成更难选择;其次,认知发生了变化,前浪们认为种好粮食就可以吃饱饭,后浪们认为不种粮食也可以吃上更好的饭。主要原因是前浪们经历的是电话、BB即、手机时代,后浪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接触的信息量铺天盖地。信息量带来了认知变化;第三,新浪们情绪变化胜过前浪。问题出在路径选择,前浪们发展路径两三条,简单明了;后浪们海量路径选择难度很大,如同数轴正方向选择越走越宽广,负方向选择越走越狭窄,回头再来成本很大,加之香花毒草真假难辨,造成了情绪上不稳定。
综上,前浪后浪理论上不能割裂、实践中也不能割裂。前浪们要懂得后浪推前浪的道理,尽职尽责培育1—12岁孩童的知、情、意、行,要用正能量培育三观。更要懂得孩子发展的阶段性,从孩子“阿姨说、老师说、同学说、网上说”的观念变化,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后浪们要懂得自己获得的一切是站在前浪的肩上获得的,更要懂得“母亲”的内涵,一个人的知、情、意、行带有很强的民族性,“母亲”的身体不好,就要靠“我要到哪里去”去修复、去强壮;洋为中用可取,从洋迷外不可取,乡情乡音不能忘,外国的空气是香的甜的不可取。要以铮铮铁骨的血性、奋发图强的精神,为家乡更美、国家更强燃烧自己的青春!
当然,如果《后浪》能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