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塔主要讲了什么
黄梅戏珍珠塔主要内容?
黄梅戏珍珠塔主要内容?
落魄书生方卿在姑爹寿诞之日前来襄阳投亲,被势利姑母一顿数落,负气离开,幸亏有表姐陈翠娥暗地相赠传家宝珍珠塔帮助表弟,在途中又被强盗盗走珍珠塔,一年后方卿高中状元再回襄阳姑妈家,唱一出道情挖苦姑妈,使得姑妈最终醒悟,表姐表弟终因珍珠塔结成婚姻!
评弹界历史上,高博文与评弹之间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高博文老师,国家一级演员、评弹名家、被称为吴韵一哥、有名评弹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当时青年演员,高博文其实是艺名、是他的先生饶一尘为他取的,并且高博文是饶一尘他唯一的学生、因为他一生只收一个,因此“开山门”、“关山门”高博文他一个人包下了。
夜色降临,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为基础改造成的上海新天地格外热闹,21世纪的都市人他们在品味现代生活的同时不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曲韵味独特的评弹,叫多少中外听客流连忘返。就这样上海评弹团的高博文率先又改良了评弹,吸引了不少新的听众。几年做下来,很多老观众他们会带一些朋友作为上海的一景,有朋友来、从国外来或者外地来他说我会带你到新天地去看一个新的民乐的或者新的评弹的节目,然后很多老观众他们也慕名而来,他们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来了之后也没有说好像很离经叛道的,他们觉得在这个场合这样的环境底下,这样的评弹音乐还是比较适应的。从舞台的布置、舞台的这些布景、灯光的创造、包括他们的服装、化妆、唱法上面都有一些变化,包括在乐器的伴奏上面,乐器的运用方面、配器方面都有一些跟传统评弹不同的地方,自己就觉得也是丰富了传统评弹,但是评弹的韵味、评弹的特色没有丢掉、还是在里面,如果你把这个特色丢掉了,江南那种特色的柔美、那种柔性的东西丢掉了,那自己觉得也不成为评弹。
孩提时代的高博文生活在收音机普及的年代,喜欢文艺的他在吃晚饭的时刻、在做功课的时候都离不开收音机的陪伴。那个时候电台播出的广播书场、说说唱唱等节目成了他至今都抹不去的美好回忆。小时候四年级的时候从收音机里听广播书场,听了评话、觉得非常有兴趣,听了以后觉得不过瘾,还想自己去学,曾经拿一个扫帚、棉花拍了老是在手里比划,后来上海评弹团有一次就是在高博文他初中的时候招收一些业余的学生、可能它也是作为一个后备力量来培养,那他就去考了、结果考取了,考取之后那就一发不可收了。这种一发不可收在父母的心里是忐忑不安的,他们怎么能允许念重点高中的儿子荒废学业呢。高博文父亲说:“他要考上海戏曲学校,家长不大同意,为什么呢,他再有两三年的时间就要进大学的门了,后来他自己到那个上海评弹团业余培训班转了一圈以么给我(他)们的感觉是他实在是喜欢评弹,我们就让他去学习一下。家人态度的松动坚定了高博文的信念。高博文父亲言:“以前我们总有个想法,吃文艺饭在思想上不能够接受,后来想想、吃文艺饭也是一个工作,只要你自己走正路,我们还是支持的。总不见得小家伙他喜欢这个、你不让去干这个,其他行业当然可以干,但是他是不是能够干得好,也不一定。他既然喜欢,自己跟他讲了:你既然喜欢、你就要把它干好,要把老一代的东西接受下来。”
这些年搜集高博文的资料占据了他父亲的业余生活,他关注儿子、尤为关注高博文在探索的摇滚评弹。高博文说:“摇滚评弹只是一个称呼,我们确实搞过这个摇滚评弹,但是自己这个人并不喜欢摇滚,自己喜欢比较中速的、或者是比较柔性的一些东西,所以现在慢慢地自己把激烈的这些比较节奏很强烈的、现在慢慢地自己就唱得少了。探索就是没有一个标准,好像说这个探索就是对了、那个探索就是错了,大家都在探索、都在摸索着进行,受到观众欢迎了、大家觉得比较认可了,觉得这个东西蛮好听,还有评弹的特色,自己就觉得就可以进行下去,当然可以再根据你自己的特点、根据你自己的喜好、再来做一些工作。第五届中国曲艺节、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开幕式都邀请他们去演出了,而且现在他们加的那个摇滚又加了三、四十个人的爵士舞丶街舞在他们的后面跟他们互动。他觉得在河南那个开幕式很壮观,他们觉得哦、评弹也可以这样做,当然这是偶尔为之,这是一个点,也可以这样做,当然不是方向,不是好像评弹都要往这方面做,评弹可以有大的包容性,自己觉得这个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这就是好事,人家知道这个是评弹的一个特色。
在上海评弹界,高博文是年轻一代的翘楚,不仅因为当年一起学评弹的十个同学仅剩他一人在一直坚守,也因为他这些年在评弹艺术方面的探索更因为他一出《珍珠塔》在当今评弹界能封个“塔王”的雅号。他在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上海戏校招生评弹班,是上海评弹团委托的,那个时候团长是他记得是徐檬丹老师,因为他曾经写过信给她,说你们什么时候招生、我要来考,她就写了封信给他,就说我们招生了、你可以来考了,那他去考了以后、当然就考取了。考取之后,经过四年戏校的学习,由评弹团的一些名家老师跟他们轮番地来上课,那他们评弹有个规矩要拜师,他毕业以后、就拜了他们的弹词名家饶一尘老师学习《珍珠塔》。《珍珠塔》是弹词当中的经典书目,流传甚广、流派众多,那么他们团里的所有这些《珍珠塔》的传人、名家,赵开生老师、陈希安老师、薛惠君老师他们都是悉心地传授、提携他,所以他也成为《珍珠塔》下一代的传人。
陈希安说,“当时自己已经退休了,他拜他(我)们评弹团,也是说《珍珠塔》有名的饶一尘先生,那么饶一尘在说书、他跟着去听书,那么他对自己(陈希安他)的唱腔非常欢喜,他唱自己的唱腔,所以蛮多老听众说,这个人你唱得像陈希安,他对自己的唱腔蛮欣赏自己的唱腔,也唱自己的唱腔。当时他们评弹界有个“红花搭绿叶”,就是支持新人、配合,自己与他唱了几回书,自己做他的下手、陪衬他,让他做上手。那么自己曾经跟他说我有演出本,白己与老师兄倪萍倩搞的演出本,有百来回书,字要有八、九十万字,自己说我看、你假如能坚持在评弹界,将来我这些东西都给你。”这个就是陈希安老师传给他的,那个时候很有趣,他也考验他很长一段时间,开始说他有这套本子,自己说你能不能就传授给我,他说我要看,看了好多年以后他把这套就郑重地传给他。他说我现在觉得可以把这个书传给你,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都是这样的字迹,他觉得非常地不容易,老先生一番苦心,也是他们对《珍珠塔》这部书、包括对评弹艺术的一种执着的体现,传到他手里、他想自己应该把它很好地传承下去。陈希安曾言,“他这个人相当用功,现在自己可以说整个江浙两省与上海评弹界当中这样用功的青年比较少的,他还有个特点、吸收各个前辈的长处来丰富自己,这一点相当重要、博采众长。那么在自己的专业上他肯化功夫。
评弹的方向还是语言艺术,高博文他觉得这个还是一个语言艺术,一个说、噱、弹、唱、演综合的我们在书场里表演的艺术,这个是评弹的根本、这个不能丢掉。高博文是个大忙人,忙于排练、忙于演出、忙于普及、更忙于充电,用高博文自己的话说,因为传统的东西用的差不多了、要好好补补课、充充电了。即便工作再忙、要做的事再多,上海评弹团青年队负责人的工作高博文从不会落下,因为他深知事业的传承不能单靠个人,只有一个群体才能撑起评弹事业这片天。高博文他进评弹团的时候,他们一批大师蒋月泉、杨振雄、姚荫梅这些大师级的人物,都还健在,而且当时的身体还不错,经常在团里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对他们小青年、对他们这一辈的青年、可以说是他们孙辈的再下一辈的,非常地提携、非常地关心。高博文他记得那个时候在团里边,自己弹三弦姿势不正确,蒋老师还专门来跟他说,其实他那时不一定认识自己,就知道你是团里的青年学员。这是上海评弹团每月一次的青年考评会,当你亲身感受过现场的不留情面,你就能明白老一辈评弹大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上海评弹团传帮带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