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6岁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大
孩子六岁多了,性格比较拗,不太喜欢说话,但很活泼,如何改进呢?
孩子六岁多了,性格比较拗,不太喜欢说话,但很活泼,如何改进呢?
这么大的孩子不爱说话,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从生理、心理、环境这几个方面考虑。
尽可能地使各种因素明确化,对于治疗和教育来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生理因素:某些器官的发育不良也可影响着语言发展,如麻痹、兔唇、齿列不整、舌头发育异常等;也有可能的脑部发育异常引起。
另外,听力障碍也是造成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孩子有听力方面的障碍,会导致不能充分接受语言刺激听不清或听不见别人说话,自然不能很好地学话,从而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较重的情况是完全不会讲话,其次是很难正确地发音。
其表现特征是,对声音的反应迟钝、用视觉示意和身体动作来代替语言等等;还经常伴有音质问题和发音障碍。建议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排除。
2、心理因素:孤独症、智力发发育出现迟缓,必然导致与其程度相对应的语言发展的迟缓。
无论是开始讲话的时间,还是对双字词的使用,以及在语言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要比正常儿童慢一步。大多数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患者在人际关系方面难以交往,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患儿或许说话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特征常常是缺乏抑扬顿挫的声调,喜欢自言自语,喜欢说回声性语言,很少有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
有的患者是心理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所致,也有的是缺乏关心所致。
3、环境因素:孩子处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从而延误了孩子说话。孩子想与父母沟通时,大人不理会孩子,使他缺少了语言刺激,没有语言的记忆。有的父母让孩子看电视,认为多看电视,有助于孩子学话,但婴儿仅听声音,并无实际说话经验,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如果,孩子受到过分的娇惯与保护,根本不必有任何表示,就已有人为他准备好了,在这种情况下,学话的情况也会迟误,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使用语言。
孩子六岁,最讨厌爷爷奶奶对他大呼小叫,怎么做才能让他们相处好呢?
生活中,妈妈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大多数家里有老人的,老人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爱孩子,妈妈一直在接受新的育儿知识,而大部分的老人一般年龄偏大,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在育儿方面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方式来,这会造成很多的问题,矛盾。
总结一下就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新观念和旧观念的冲突。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场景:
老人喜欢故意逗孩子,孩子心里不舒服,可能会用言语顶撞老人。
孩子哭闹了,老人简单粗暴的凶孩子。
我家例子: 爸爸没有耐心,当孩子哭闹时,爸爸很容易发火吼孩子。
还有一切生活中的这些问题让妈妈抓狂,无法和老人沟通,和老公吵,这些都很难去改变现状。不管是教育老人,教育老公,还是教育孩子,似乎效果都不好,而这个问题会一直持续存在。
如果事情一直没有改善,一定是没有找到对的方法,家有脾气急躁的娃爸,我也一直为这样的事情而烦恼,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但是离真正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惊喜的是就在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把学习到的知识点运用上了。以下是实例:
孩子在用我的手机听宝宝巴士儿童故事,我突然有紧急的事情需要打电话,让孩子还手机给我,孩子不肯(这样的问题也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在一次次的沟通交流中让孩子去感受什么事情是重要的,手机是谁的?)开始哭闹,我当时也没有时间好好的陪着孩子慢慢的解决这个事情,让孩爸把孩子抱走了,我先打电话,电话的事情处理了之后就发现孩子越哭越凶,我马上抱着孩子开始安抚孩子的情绪,原来爸爸吼她了,孩子在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情绪慢慢的平静,我趁机帮她分析刚才发生的事情,第一: 妈妈的手机在没有电话信息的时候是可以给孩子听故事的,那妈妈有重要的事情需要用手机孩子应该给还是不给?孩子跟我道歉,第二: 这个事情是孩子不对,哭闹爸爸吼孩子了,那么爸爸也不对,不应该吼孩子,爸爸应该跟孩子道歉。第三: 孩子无理取闹在先,爸爸吼孩子在后,孩子应该先跟爸爸承认错误,道歉,爸爸吼孩子了也不对,也要跟孩子道歉。然后我带着孩子来到爸爸身边,重新复述一遍刚刚的对话,孩子跟爸爸说:爸爸,对不起。爸爸这时也跟孩子说:对不起,爸爸吼你是我不对,下次不吼你了。
我特意把这个事情的细节详细的写下来,是因为教育孩子真的就是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上,回到文中的问题,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到其实最终是让孩子来面对这个问题。但是最初是父母慢慢引导,帮助一步一步的分析,解决问题,无数次后孩子可能就会自己分析问题了,自己解决。
拿文中的问题来说:孩子讨厌爷爷奶奶对他大吼大叫,妈妈可以在这个事情后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首先肯定孩子的情绪,爷爷奶奶大吼大叫让孩子不舒服了,那孩子心里很难受是吗?孩子心里不舒服可以直接告诉爷爷奶奶“那么对我吼我心里很不舒服”,当孩子把这样的话说给爷爷奶奶听后,爷爷奶奶也是会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可能在最后一步孩子自己直接和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舒服,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鼓励孩子直接和老人对话,说出自己的感受,她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支持,自己也有了力量去解决问题,从而觉着不再“无助。” 因为这份力量她自己给了自己,而不是从我这边寻求帮助。 而老人们也明白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当孩子可以郑重其事地和他们沟通,而不只是哭闹,不知所措时,他们才会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个“成人”而不是“小孩”。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父母会慢慢退出孩子的世界,放手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这个能力,父母也会从容的退出孩子的世界。
愿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