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部电影的质量
一部电影是怎样诞生的?
一部电影是怎样诞生的?
1、准备阶段:
策划人先策划电影的方向,然后找编剧写出剧本大纲。制片负责寻求资金,包括寻求出品方,同时去申请立项。导演完善编剧写的大纲。编剧继续来写剧本,完成整个剧本的创作。资金落定后,制片组和导演组进驻剧组。制片组:招募工作人员,如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化妆、服装、道具等。导演组:选演员,根据剧本挑选合适的演员。工作人员到位后,便进入到开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美术师根据不同场景,做一些设计,服装师根据剧情的需要、演员的身材做衣服,化妆师(造型师)会给演员设计不同场景里的形象,制片会去选择拍摄的地方并负责搭建场景。
2、拍摄阶段:
导演把剧本变成分镜头剧本,制片根据分镜头的剧本来做拍摄的计划。剧组的拍摄工作开始了,导演。摄像、演员等人进行常规的拍摄,根据需要还会进行同期声的录制。制片则带领团队负责后勤工作,为了节约经费,需要尽量减少转场,拍摄计划要根据演员的档期情况调整,制片负责安排好剧组的食宿、交通等等。“注:很多人认为剧组是按电影情节发展顺序拍戏,实际上并非如此,剧组会尽量先把一个场景里的所以戏都拍完,然后再转场拍摄。”
3、后期阶段:
镜头拍完后,就轮到后期制作的“大佬”们进行粗剪了!剪辑师:把众多素材衔接成流畅的画面,特效师:为电影加上高大上炫酷的效果,调色师:根据电影情节的需要进行调色,录音师、音乐师:负责同期声、声音效果的调整优化及配乐等。“注:如今很多剧组在拍完一天的戏后,后期就会投入工作,进行粗剪。”经过一系列后期处理后,最初的成片就诞生了。这时出品方、导演等人会一起讨论,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部分。如果还觉得某些地方需要调整将会进行补拍,如果没有调整则会进行精修,最后合成并上字幕。
4、上映阶段:
成片经过有关部门审核后,就可以拿到“龙标”,“龙标”就是电影的公映许可证,出现在每部电影的开头,宣传和发行团队开始为电影上映做最后准备:对影片做大规模的宣传,跟各个影院选择排片时间,制作影片海报,影片宣传片的制作。之后,观众们就可以买票去影院看电影,这样,一部电影就诞生了。
豆瓣评分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品质吗,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
很明确的回答豆瓣评分并不能代表一部电影的品质。
第一:每一部电影都不是给所有观众拍的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部电影有一万个观众就有一万个品质,一部电影无论如何优秀都会被吐槽,而吐槽者也是根据自己的三观、经历、认知来评价电影。一部优秀的校园爱情片,同样是观众,那些在学校经历过爱情的人会有认同感,没经历的最多会憧憬或者后悔而已。就像被无数影迷称为神作的《活埋》和《教父》系列,可是我一点都看不懂也看不进去,如何让我去违心的给高分呢?就连前不久大火的《流浪地球》也被给1分吐槽,而吐槽的原因毫无节制的煽情,演一堆家庭琐事,台词空洞有违刘大宏伟的主题,难道给1分的影迷有错吗?只是和其他影迷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第二:评分成本太低,恶意刷分利润大《1》评分应该在观看完电影后凭心而评,而豆瓣评分即使没有观看,只要注册就可以评分,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体制,如果网购不够买东西都能打分评论该多可怕。这种只注册就可以评分很容易被片方和竞争对手利用。
《2》片方为了争取拍片量也会恶意的刷想看指数,甚至故意抹黑对手。听说现在豆瓣刷不了分了,需要直接商业买断才可以,买断后他们会给推荐量, 帮你刷分,甚至前期还有保底分,但是豆瓣最贵,基本上都去猫眼和淘票票买断。还记得去年《后来的我们》吗?91万人想看,预售票房轻松过亿,结果上映当天就跳水了,除了刷分我想不到其他原因。
下面图片来自百度贴吧截图
第三:观影前自己做好功课如果是要看已经下映或者上映一段时间的电影,豆瓣评分还是可信的,毕竟在怎么刷也刷不过几十万上百万影迷。但是如果计划去电影院看还是不要相信这些卖票的网站,自己可以在网上查查资料,查演员表、内容简介、导演、制作团队、投资资金、宣传等,如果是续作可以网上找资源看前作。不要怕麻烦,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一顿精神大餐,值得我们精心准备与付出。
总得来说我只会把豆瓣评分作为参考,但是豆瓣评分绝对不能代表一个电影的品质,电影品质的好坏只在每一个观众内心和情感里,从来不在这些卖票网站的分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