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爸怎么做胎教 如何做好小儿的早期教育?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4595 阅读

新手爸爸怎么做胎教

如何做好小儿的早期教育?

如何做好小儿的早期教育?

南充“北大培文”幼儿园投资4000万元,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配置高品质的园所环境和运动空间,拥有现代化的环境,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艺术化的园所氛围。以“尊重自然、精准施教”为办园理念。以“尚自然、慧才智、展个性、育德行”为办园目标,将国际化视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让孩子自由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感受更广阔的的空间,促进孩子们在愉悦、快乐的环境中健康长,培养国际化、多元化的现代小公民。
1)尽早开始:早期教育是指孩子上学前这段时间所受到的教育。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5岁以前是小儿智力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为大家所公认,这些都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为早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胎儿后期已有听觉,并可记忆,因此提出要充分地开发小儿的智力,早期教育应提前到胎儿期。所以父母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全面进行:一谈到早期教育,家长往往不约而同想到的 是智力开发,其实这是片面和局限的,早期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远远不止如此,全面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出众的智力、丰富的知识,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为品德优良、智力发达、体格健全的新一-代。
(3)适度选材:小儿智能和心理的发育是以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成熟度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应根据小儿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尤其是智力发育的敏感期,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人选材施教,硬性灌输、拔苗助长、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都是不恰当的,其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4)得当方法: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需要幼儿教师与家人的共同参与,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更为重要,所以父母要针对小儿的特点,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在玩耍、游戏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在主动有兴趣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5)早期教育的原则应掌握:①适应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规律。②既要早教又要重视保健。③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计划、有安排,循序渐进。

孩子早期教育如何做?新手父母该如何上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无人可以替代。孩子天生对家长有依赖感,家长给予孩子应有的教育、陪伴和关怀,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才会求助于家长。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有的家长把这种希望都转化为了给孩子的精神压力,却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
优秀家长都懂得,要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肯定,告诉他们“干得好”“太棒了”。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要善于用鼓励的话语让孩子看到希望。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激励孩子。对于孩子初期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学会换位思考思维,简单说,就是“把别人的鞋穿在自己脚上去感受”,它能帮助孩子在社交上的大部分问题,我常常开玩笑说,这是一个不需要通过吵架就能解决人际关系的思维。
很多时候,当同事、好朋友和家人提出与我们不一致的意见时,我们第一反应总是不舒服的,继而陷入“为什么你要反对我”的思路,开始找各种回击的理由,或者反击不成无奈接受。可如果我们有同理心这个思维,可随时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去感受、思考,就会理解对方观点、行为、处境了,原来他们只是和我们不一样,我还是可以有我自己的观点。这和前面的“被害人”思维,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这种思维就可以让孩子在“被抢玩具”、“和朋友产生冲突”、“情绪管理”等场景里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急于给出建议,而是耐心的提问,慢慢的通过问题来将孩子带入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换位思考。
有时候让孩子学会拒绝也是有必要的,向同伴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寻求家长帮助等方法,是孩子思考解决的方案,因为是孩子自己想的,孩子也就更的做到独立去处理社交问题状况。
换位思考,让我们能心态平和地看待对方和自己的不一样,既尊重对方,也不会说有讨好心理而委屈自己。
第二、成长型思维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理论,他认为人分为两种思维: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努力没什么意义,聪明的人才会永远成功;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失败虽一样让人难受,但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错误是学习的正常过程。
这个理论对父母提问的是:你能给予多大的试错空间或成本给孩子?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却依然忍不住让孩子识别正确的形状、发出正确的读音、做出友好的社交礼仪、选中题册里正确的答案等,因为这些都是“对的”,“错的”一面会让我们、孩子在社会环境里显得尴尬、煎熬、压抑、内疚。
我们越是在意正确答案,孩子就会形成“错误是不被接受”的思维,开始越追求唯一的答案,甚至为迎合家庭、学校的期待,去制造正确答案的表象,不敢再去做探索,这对孩子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都会产生消极影响。试错,是认知、知识学习更新迭代的动力。
孩子天生不怕犯错误,重要的是我们父母能放手多少。错误或失败,和正确成功一样自然,重要的是我们真正从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我们可以做什么在未来能让事情变得更好,孩子也因此更好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开放、探索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才是成长型思维的魅力。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在生活中我们仔细回想,平常类似“快点吃饭”这种命令说得多,还是“你认为怎样”的引导式提问多?这也是很多孩子一上小学就表现出对老师提问“迟钝”的反应,因为以前是命令式环境,孩子照着做就行,突然到了一个要自己动脑的环境,当然觉得可怕。
再看到未来,学校、职场、生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不会让我们陷入“问题好麻烦”的情绪和僵局,而是“如何解决、我又可以学到什么”的兴奋和动力。 提问,是一种能力,也需要环境去浸润。这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定义问题。
第二步就是假设和验证答案环节。如果我们不知道的就大方承认,然后一起去找答案,有时甚至查到的答案过几天发现是错的,又开始新一轮查找。我觉得,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才是最好的学习示范。不知道,没什么可怕的,整个人类历史发展都是从“不知道”走向“知道”,又发现新的“不知道”,不断循环。思考的过程,意义要远远大于我们找到的答案。
只有孩子有了强烈的解决问题思维,在面对学业、生活的困难时,才不会只有痛苦和埋怨,在追求自己梦想时,才能到达最想要的边界,在与未来社会的变化相处时,才能真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