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有没有必要学习早教英语 1岁宝宝早教课有必要是双语吗?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193 阅读

小孩子有没有必要学习早教英语

1岁宝宝早教课有必要是双语吗?

1岁宝宝早教课有必要是双语吗?

没必要。
孩子一岁的时候对外界的刺激还是处于人类最初级的阶段,整个感觉统合系统还非常的原始。整个过程一直要到2岁左右才能发生一个蜕变。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感觉刺激是非常敏感的,也许会很喜欢去早教中心,但是仅仅只会是因为喜欢那个环境,或者颜色,或者音乐,很多都是家里没有的。就因为和家里不一样,所以对孩子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对于孩子学习知识真的是觉得没有必要。
再一个,看你带孩子去早教中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去找个起到看护作用的地方,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可去。但是侧重点在学东西上呢,确实无多大意义。还不如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

英语启蒙对孩子的作用和意义有哪些,孩子会学到什么?

谢邀!
双语启蒙的两个质疑
如今双语的概念越来越为大家所推崇,双语早教、双语幼儿园、双语兴趣班比比皆是。如果让孩子在学语初期就接触多种语言,对宝宝的语言发展到底好吗?我们先从最普遍的两种质疑谈起。
1. 双语会造成孩子语言发展滞后?
不会。
双语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相继习得和同时习得。比如孩子三岁时掌握第一门语言,后因环境因素(如旅居海外或进入纯外语(课程)学校),促使他掌握了另一种语言,就是相继习得。如果孩子从出生到三岁以前都置身于双语环境中,学语初期即同时接触并掌握两种语言,即为同时习得。
双语环境的婴幼儿虽然一部分人开口说话略晚,但是大多都属于8-15个月的正常范围之内。双语孩子早期单一语种的词汇量掌握会比单语孩子少,但双语词汇量的综合往往是大于单语孩子的。其实语言学习过程在每个孩子身上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如单语环境中女孩子说话早,男孩子说话晚,某些男宝的语言爆发期甚至会推迟到两岁左右,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双语环境本身不是导致语言发展滞后的原因。
2. 双语会造成孩子语言混用,混淆和思维混乱?
不会。
研究表明幼儿刚开始同时接触两种语言时会双语混用,这是因为初期孩子对两种语言掌握的词汇都很少,当一种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他会自然调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汇补充。这个问题会随着孩子两种语言词汇量的增加而改善。
语序和表达方式的混淆也很常见。同时接触两种语言时,孩子会更早掌握使用频率较高的那一门语言,并将这一语言的表达方式套用到另外的语言上。这是孩子们学习语言的正常过程。其实,单语环境的孩子从组词到造句也会经常出现吐词不清、用词不当、颠三倒四等问题,双语环境中的孩子也会有这样一个犯错、颠倒、混淆的过程,这都是孩子为了驾驭语言做的尝试,当他发现错误发生会妨碍沟通时,便会自动地纠错和完善。所以,请接纳孩子学语阶段的“语无伦次”,平和地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去影响他,给予正确的引导。不用刻意地纠错和指责,让孩子在对话中确认正确的语序表达方式,自己进行调整。随着孩子正确语序的逐渐掌握,两种彼此独立的语言体系便会开始形成。
而思维混乱的担心则是多余的,孩子们往往能够根据环境和对象自如切换使用不同的语言,而且掌握双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专注力突出,抗干扰能力强,更具创造性,善于应对复杂问题等特质。
那么,不在国外,如何打造多语言环境?
三岁前的孩子接纳多种语言能力很强,但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条件和人为条件来激发它。对于旅居海外或者跨国组合的家庭而言,双语环境的建立比较容易;那么对于普通家庭,如果家长有能力用外语去影响孩子,又该如何着手创造“人为”的条件,将另外一种语言有机自然的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呢?
(1) 在外语环境中进行亲子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稳定而持续的外语环境,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播放外国歌曲或者外语儿歌是一种比较省力的方式,俗称“磨耳朵”,尤其是解救外语较弱的家长于水火之中啊。当然,对外语水平较好的家长而言,请不要仅仅停留在”磨耳朵“的阶段,而是尽量直接用外语与孩子互动,只有在互动中才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这门语言的必要性。
阅读外语绘本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互动方式。我家有一本关于颜色的英文绘本,妞宝1岁半左右开始认识颜色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我给她讲故事时的主要读物,所以妞宝很自然地掌握了各种颜色的英文单词。此外,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唱外文儿歌。父母学会之后可以在散步或者睡前给孩子唱一唱,甚至自己编一些动作和孩子一起边唱边跳。哪怕没有伴奏,发音也没那么美妙,但孩子很快就能有样学样的跟唱起来,对孩子而言,这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而是一个可以和爸爸妈妈分享的美好事物了。
(2) 融合了主观体验印象更加深刻
“中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大家也许都有体会,有时教孩子重复好几遍也不奏效,而有时不经意的随口一说孩子就记住了。这说明孩子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不仅仅需要使用频率,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让它充分的与孩子们的主观体验相结合才会事半功倍。
两岁前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喜恶,对事物有了主观的认识。这个时期开始,可以把外语和孩子们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喜欢汽车的男孩子就选一本外文汽车绘本,喜欢布娃娃的女孩子就一边跟她玩,一边告诉她娃娃身上穿的是Dress(裙子),脚上的是Sandals(凉鞋),头上扎着的是Ribbon(蝴蝶结)。
孩子开始对食物形成自己的喜好时,与其反复指着图片上教孩子说“Ice
Cream,不如在孩子品尝冰激凌的时候告诉他,“这个叫做ice cream,很好吃吧,yummy
yummy!以后还想吃的时候要记得告诉妈咪哦。”第一次接触新食物是见缝插针的好时机,结合他的主观体验,让他顺理成章的接纳外语单词。妞宝就是以这种方式学会了几乎所有她吃过的食物的叫法,日本料理相关的都是日语,西餐相关的都是英文,中餐相关的都是中文。
(3)融入生活细节,成为日常ROUTINE
有规律的生活对于低龄的孩子非常重要,便于他建立安全感,也符合孩子在2岁前后出现“秩序敏感期”的需要。将外语融入生活细节,成为日常规律的一个环节,既有利于孩子对外语的接纳,更有助于父母形成习惯,从而在保留一个稳定而持续的外语“输入机制”。
在此我想说,孩子接受语言的能力确实是越小越强,对语言环境也极为敏感,这不仅仅意味着他们可以学得很快,更意味着一旦失去动力和环境他们忘记得更快。双语(多语)环境的影响,并不能保证他们一辈子熟练掌握外语,却能让他们从幼儿时期开始熟悉另一种语言和语感,用更丰富的语言元素去滋养他的成长,使他今后学习外语方面拥有更多的弹性和可能性。(这就跟饮食一样,让孩子从小摄入多样的食物和丰富的营养,并不能保证他一定比别人身体更好或者更少得病,但可以让身体获得更丰富全面的滋养。)
结语
对于低龄孩子而言,不以交流和互动为目的的语言“学习”,都是徒劳;若不加以持续而稳定的影响,孩子和大人都很容易放弃该语言,前功尽弃。双语育儿的确是一件门槛挺高的事情,但这个门槛不是设给孩子的,而是设给父母们的。
希望有条件的父母为孩子创造双语条件时,少一点功利心和焦虑,多一份用心和坚持,让他们以自然快乐的状态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哪怕中途放弃了,有了这样的体验能让她以后再次接触到该语言时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愉悦感,更轻松自信、游刃有余地去应对。
其实,育儿原本的目的也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