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分开后感情变淡怎么去维护 为什么有些朋友走着越着就散了?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1413 阅读

好朋友分开后感情变淡怎么去维护

为什么有些朋友走着越着就散了?

为什么有些朋友走着越着就散了?

朋友也是讲缘分的,有缘的朋友,不论身在何处,多久没有联系,想起时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没有一丝生疏,感情如昨,这一生都会是朋友,一路同行。有的朋友无论以前多么的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经过一段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后,再找回来时,已经没了往日的熟悉,仿佛过去是一堆被磕过的瓜子,丝毫不值得留恋,友情的路也走到了尽头。这就是没有缘的朋友,今生只有一段路可以同行。
“朋友不是必须品,没有不会饿死不会渴死也不会冻死。但朋友是心灵的奢侈品,是心灵明亮的小窗子,把一束束光放进来。扑打你心中的苦楚和灰尘。你若在临江赏月有柔情似水,朋友就是那对岸羌管悠悠的笛声,婉转悠扬抚你夜色无边佳期如梦。”这是我写过的一段话,是我对朋友的定义。
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如果是真的天涯海角无处寻觅,失去了音讯无法联系到,心里有遗憾,但没有伤感。但是有的朋友是好着好着就不好了,或者你觉得他(她)还是你心中很重要的人,可是他(她)却把你放在心门之外,你是草木葱葱,他(她)是山里冰封,友情的绿叶从此冻结,这份友情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样活生生就夭折的友情,很让人伤感。
还是那句话,朋友也是讲缘分的,有缘的朋友一生相随,无缘的朋友一时相伴,友情来了我们欢迎,友情去了,我们目送。

为什么有的同事在一起时非常热火,感情融洽,但分开后就淡下去,有微信有电话,却极少联系?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邓巴数字”。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邓巴认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的上限。
现代社会,由于社交app的盛行和普遍使用,我们每个人每天要“应付”多少人呢?我特意统计了一下自己的微信数据,如下:必看群数量:共7个,3个学习群,3个工作群,1个家庭群,全部置顶;必看群人数:人数总和552,除去重复人数,粗略估算也有500人;活跃群数量:50个(以当天数据为准,不包含置顶群)。以上数据还不包含微信私信数据,经过粗略估算,我每天要处理500-1000条微信消息。我的数据基本可以代表我近2年的微信状况。我相信很多人看了我的数据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当今社会一二线城市很多人的生活现状。
如果同事时打的火热,但是离开后就再不联系,那很可能是,ta生活中出现了对他当下更重要的人,把你的位置取代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茶”保温?一定是有的,这就回到了人际关系的本质上来,人们为什么要跟一个人持续交往?本质上是ta能从这段关系中持续获益,这个“益”的范围很广,包括物质回馈和情感回馈。通常来说,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两种回馈都是存在的。单一的物质回馈或者单一情感回馈都不太容易长久。
所以,要想在离职后继续维持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我认为需要做如下两件事: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持续提升自己,让自己始终成为有价值的人。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我既不鼓励、也不反对在职场中交朋友。职场能不能交到真心朋友,这要看具体情况,也要看个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如果你做不到跟同事做朋友,不影响工作,那可能不交朋友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在职场中交的朋友,能对你的工作有帮助,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只是你要明白,没有深度情感联结的表面关系,人走茶凉可能才是正常现象。
如何才能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结呢?深度的情感联结通常是建立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你了解对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目标,同时,你们可以相互支持。这样的关系解除成本是很高的,因为你们之前一定相互投入了很多时间和情感,沉没成本越高,人们就越不愿意放弃。
持续提升自己,让自己始终成为有价值的人在没有深度情感联结的情况下,你能提供的价值就是你自己人脉的天花板。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