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感到焦虑处于哪种水平
一个初中生去看心理医生会不会太夸张?
一个初中生去看心理医生会不会太夸张?
如果一个初中生当自己的心理健康遭遇问题时,懂得主动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那说明,他是一个懂得检视自己,是一个有知识有性格有智慧的能人
人生的道路千险万阻,人们常说“知己知彼、才能够百战百胜”,遇到问题,先从自身出发,看自己有否可以改进的地方,听取旁人和专家的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样看心理医生的经历,成为为自己将来的人生及早筹谋运作的契机!
这样的人,在将来的人生中,不会浑浑噩噩一辈子。
初中生去看心理医生会不会太夸张?当然不会。
初中这个年龄段,是成长过程中心理冲突最多的时间段之一。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和成长的青春期基本重合。这期间,个人成长的迷茫,与父母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学业的压力,同学伙伴间人际关系的变化,青春期朦胧的爱恋……等等,这些情境中的变化或者是矛盾,都可能会让青少年心理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
青少年去看心理医生,有时可能只是进行一些咨询,未必是真正的心理疾病。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关注到青少年的行为或心理异常,重视其心理问题,而去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也是对孩子成长的关心。避免延误时机,对少年的身心成长造成更大的伤害。
而且在与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观念,面对问题时有正确的心态,其实对青少年的成长,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辅导。
当然不会,有心理困惑是不分年龄和身份的。这就像一个人得了小感冒,如果加以重视及时治疗会很快康复。但如果一直拖延下去,小感冒也有状况加重的可能。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可以为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所以有了心理问题或困扰,应该积极应对,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早日摆脱心理困扰,以乐观快乐的态度面对生活!加油
心理咨询时感到与咨询师有沟通中的隔阂该怎样化解?
心理咨询虽然也被称为“咨询”,但它与日常的财会、律师、营养咨询是不同类型的服务。心理咨询的咨询英文是counseling,而其他类型的咨询都是consulting,二者涵义不同,但同被翻译为“咨询”。Consulting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是来询者带着具体的问题,向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寻求答案和方案。而counseling是一个关系互动过程。也就是说,前者的重点是提供正确答案,后者的重点是建立支持性关系。很多来访者带着consulting的预期去做counseling,急于追求“问题解答”,就会造成心理落差。你的这种问题在心理咨询的初询者身上非常常见,主要是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造成的。所以首先,你需要调整预期,不是你去报告一番情况,然后对方给你一套建议。去做心理咨询,就是去寻求一个自己能够信任、建立支持性关系的专业对象。回想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跟人建立关系的,这才是你进入咨询、与咨询师合作的方式,请不要把去做心理咨询当成是做项目,追求“高效”和“快”。如果你想不到如何跟人建立关系,或者觉得做项目和建立关系是一回事,那么可以告诉你的咨询师,TA会帮助你学习如何真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咨询的进度有合理的预期。在咨询伊始,根据流派不同,咨询师会花1-10周(常见的是2-5周,每周一次)的时间去了解来访者的信息,确定咨询的基本方向。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咨询师此时全面了解了来访者。为了建立对你个人的客观了解,咨询师必然会询问很多细节的问题。因为一个人所表达的通常是自己主观认为或认同的情况,这些描述和评论经常与事实不完全相符。咨询师必须通过询问事件的场景、细节、前因后果,尽量确定事实情况和来访者的主观印象有多少、哪些差异,以此来了解分析。除了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也是咨询中重要的探索项。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详细地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咨询师能够帮助来访者习得觉察、分析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比如,一些人可能只会表达“我觉得不爽”“不开心”,但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引导你观察:-你的“不爽”是什么,悲伤、愤怒、沮丧、压抑……都是不同的情绪;
-这些“不爽”对你产生哪些躯体影响,比如胸闷、胃疼(这可能是身心疾病的一个来源);
-“不爽”时你有怎样的思维习惯,比如有些人会想“都是我的错”,有些人会想“都是别人的错”;
-什么情况特别会触发你“不爽”,比如认为别人看不起你你就不爽,而这种情绪反应是从什么经历中习得的;
-出现“不爽”之后你通常有怎样的处理方式,比如有些人采取回避“不想就得了”,有些人则会沉溺其中“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惨的人”;
-你对“不爽”的习惯性反应,接下来如何影响你,比如有些人习惯去攻击他人,这进一步造成人际摩擦,结果“不爽”的情绪会进一步增加;
……
这个过程是咨询师了解你、也是你了解自己的过程。
8. 虽然来访者通常都很看重自己的认知和想法,但在大多数咨询中,情绪情感才是主要的探讨方向(即使探讨想法,也是看它对情绪感受的影响),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心情不好”去咨询的。咨询师看重你的情绪感受、觉察和表达正是在最大程度上聚焦核心心理问题的表现。
9. 至于是否准备、怎样和咨询师协商,在咨询师没有特意说明的情况下,完全按照自己觉得可接受的操作即可。当事人在咨询过程中的反应、选择和习惯,都会体现当事人独特的认知行为模式。比如,假设你在人际沟通中,经常会有想把控话题导向的冲动、但出于打断别人是“不礼貌”的想法,又会刻意克制自己,那么这种模式也会出现在你跟咨询师的关系里,让你觉得“沟通效率低”“聊不到点上”。咨询师会观察到这些特点,对你作出反馈,可能也会指出你需要改善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