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灯diy吊灯
灯的来历?
灯的来历?
在野蛮时代,人类为了生存,白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寻找食物,天一黑就睡觉。即使需要夜间走动,也可凭借天上朦胧的月光。我国商代的殷墟甲骨文中“明”字,用的是方式圆形窗子及月亮表意,这就充分说明,引月光入窗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夜间照明形式。
第一堆篝火,第一盏“灯”
学会使用火,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已知道火食,但也有人认为元谋人化石附近的炭屑和烧骨痕迹,并非遗址的原物。虽说云南元谋人化石,史学界认为还需作进一步的科学考证,但是5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则被公认为已经能够控制火的使用。他们利用的火源,极有可能是因自然界的闪电和火山爆发引起的山火。大约在3万年以前,人类发明了利用木头之间相互磨擦生热而取火的方法,即“钻木取火”。
传说中的隧人氏钻木取火,是我国石器时代的技术,有趣的是,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景颇族中,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技术,但它是出于宗教仪式的一种需要。
认识与利用火,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使人类的脑与手的功能逐步进化,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从照明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祖先所使用的第一堆篝火,就是第一个照明的光源,也就是第一盏“灯”。
窑洞里的壁灯,室内照明的鼻祖
因烹饪上的需要,导致人们将火源引进洞穴,在保持火种不灭的同时,也诞生了火在室内的照明功能,并由此揭开了人类照明灯具的历史。1987年至1988年,在我国宁夏海源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八座窑洞式的建筑物,这是史前远古人之家。
在其中一座房址的门洞两侧、居室及套室内,距地面5至130厘米之间的窑壁上,残留着50余处火苗状烧土,有26处密集分布在居室的西壁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那墙壁上的烧土下端居中都有一个圆形的小孔,小孔内周壁呈青灰色。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小孔应该是灯孔,它们用作插置油松枝条,点燃它就可照明。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意识在室内照明而留下的历史痕迹。这种窑洞里的原始“壁灯”,应该说是灯的鼻祖。
火进入室内,由烧食而至照明,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人类最初的建筑住屋只是夜间休息睡觉的场所,没有足够的空间用作烧煮食物。后来,随着构筑技术的进步,才出现了较大空间的住房。火便成了“家”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仅次于屋顶。
除了烧食外,火塘里所散发出来的光亮,就会将室内照亮起来。最初,对白天活动、夜间睡觉的远古人来讲,夜间照明并无多大意义。后来随着生活与生产的需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夜间火塘的照明便极为有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将火塘的部分火源分离出来,移至住房的其他部位。从开始的移动火,到后来的固定火,这便成了灯具形成的前奏。窑洞里的“壁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瓦豆灯,最早的灯具实物
真正意义上的灯具,在我国究竟起源于何时,这还是一个有待于探索的问题。目前,史学与考古界大多赞成灯具诞生于春秋时期的说法,但也有的认为可能更早,持此说的依据是,河南安阳殷代后期都城出土了一件盂形铜器,它的上面旋转着四条龙形相连的纹饰,有人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灯具,但因证据不足,难以确立。目前,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灯具实物,一种陶质的灯具——瓦豆灯。豆,属于先民贮藏熟食的盛器,用来制作灯具的豆,是一种细把浅盘豆,它演变成灯具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浅盘的中央突起一个尖锥形支钉,它是用来支插灯芯的。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虽说没有关于灯的文字资料,却有不少“烛光”的记载。而甲骨文中虽无灯烛的字样,但有“光”字,该字作一跪坐的人,头顶上有火焰之状。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使用灯烛。但是,至今为止,地下的考古发掘,并不见商至春秋的灯具出土,这便成了一个历史之谜。有的学者从两个方面作了解说:
一是作息习俗说。据说在商代,人们一天只吃两餐饮,分别在上午的7时至9时与下午的3时至5时进食。这是典型的农耕生活习惯,人们没有必要晚间在室内活动,而户外的夜间活动可用火把,所以没有灯具。
二是陶豆借用说。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战国的瓦豆灯决不可能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此前,极有可能盛物的豆与燃灯的豆是相互借用的,而我国早期灯具的燃料是植物油,它对人们并没有什么危害性,相互借用无所谓。再则,商代晚间用灯的机会并不多,也无需成为一种特定的专用器具。两千年的空白,有待探索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西方灯具的起源也很早。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用空心石头或海螺做成的原始灯具。德国的人类学家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说:“新石器时代的灯是宠贝城和罗马点油灯的先型。”西方的远古石灯给了我们启迪,这一类原始石器灯具在我国是否也存在呢?极有可能在石器工艺很发达的新石器时期,出现过石器灯具,只不过目前我们还未发现它们。否则,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决不可能在茫茫黑夜中度过了两千多年,突然间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才出现照明的灯具。
关于灯具的起源,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灯笼的起源和制作工序?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於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著「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制作步骤:第一步,制作骨架。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最好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如果不好找,细长条状的硬纸板和烧烤用的竹签也可以,结实程度和柔韧性会有所欠缺,但摆在室内也是很不错的装潢。
第二步,制作灯身。在文房四宝店买几张白色、红色的普通宣纸或者洒金宣纸,裁成符合灯笼骨架的长宽,就可以自行设计图案了。书法、绘画、剪纸,都可以在小小的灯笼上一展风采。糊好后,还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看起来更为雅致,很像古式的宫灯。如果不太擅长书画,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供参考。用一张薄纸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样,再将这张薄纸和深红色宣纸重叠在一起,用单刃刀片将字迹挖掉。拿掉薄纸,红宣纸上就出现了镂空的字迹。用白色宣纸做灯身,红宣纸糊在里面,烛光或灯光从镂空处映射出来,效果相当漂亮。
第三步,制作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