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点状画 增长极的理论要点?

[更新]
·
·
分类:金融
2736 阅读

抽象点状画

抽象点状画 增长极的理论要点?

增长极的理论要点?

增长极的理论要点?

指围绕主导产业部门组织起来的一批充满活力、高度整合的产业。它不仅增长迅速,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也称增长极或发展极。这一概念由法国经济学家f .秘鲁于1955年首次提出,源于他对经济空间的抽象概念。1966年,J.R. Boudeville将其转化为一个地理概念,并提出一组形成增长极的产业可能在地理上聚集在一个大都市区内。此后,增长极的地理概念被广泛用于区域研究和规划政策。

增长极理论是指通过解释本地区的发展过程来解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假说。这一假说认为,经济增长在地理空间上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分布在强度不同的点上,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地推产业嵌入某个区域后,会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规模大、增长快、与其他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广泛而密切、具有创新能力。增长极概念应用于区域研究后,出现了语义混乱。因此,1969年达文波特(D.F. Davenport)提出,地理空间中的增长极应称为增长中心。但是,由于增长极在规划中往往被松散地用来指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因此仍然难以准确表达其精确含义。

针对过度强调工业化导致的产业畸形集中在少数城市的问题,许多国家以增长极作为产业分散化的政策手段,企图将工业化扩散到广大农村,通过建立增长极来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问题。一些国家试图规划大规模的增长中心,增长极战略被称为 "集权与分权。

增长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门或地区之间增长传导的性质,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与增长极成功的关系,增长极与现有城市分布的关系,自发增长极与计划增长极的区别,如何避免集聚不经济。规划上也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比如增长极的数量、门槛规模、内部部门架构、区位和时间选择等。在亚洲,增长极受到质疑,因为它吸引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没有自发的潜在增长动力,可能会吸引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本,造成更大的地区差异。因此,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具有扩散的正效应和极化的负效应。一般认为,促进产业建立后,极化效应是主要因素。由于经济集聚,周边地区发展机会相对受到抑制,两极与周边地区差距拉大。这是极化阶段。当扩散效应最终克服极化效应时,增长极的效益和能力扩散到周边地区或腹地,减少地区差异,达到扩散阶段。极化阶段的持续时间可能相当长,例如15-25年。在这一时期,贫困贫困地区依然贫困,政治不稳定性可能增加。20世纪80年代,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关注经济方面和发展城市中心。旨在改变多年来追求均衡布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发挥集聚的经济效益,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