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害怕到极致就会愤怒 害怕别人生气,这是心理障碍吗?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359 阅读

为什么人害怕到极致就会愤怒

害怕别人生气,这是心理障碍吗?

害怕别人生气,这是心理障碍吗?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这是大多数人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当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我们就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强调是这类心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把它们当做疾病看待。此外,使用心理障碍一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能减轻社会的歧视。你害怕别人生气是因为担心别人生气带来的后果,你害怕对抗,认为清者自清,这样做最后只会随波逐流,在《了凡心疗愈》里提到: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生活就会带你到不想去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就会给你不想要的东西,被情绪拖进痛苦的万丈深渊随波逐流。
跟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
大部分的心理障碍的成因是跟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不能绝对这样判定,如果在你成长的家庭里, 父母有一方比较强势,就往往导致这样的性格,“原生家庭”指从一个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发展,培养人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年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一般说来,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在那里出生并成长的家(原生家庭),另一个是自己长大进入婚姻生活所组建的家(新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成长时经历过的情绪体验,会在成年后与新生家庭中的配偶或子女相处时不受意识控制的重复出现。
你在一直在讨好外界期待外界认同比如你在跟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害怕别人生气,别人生气的态度第一反应就是有话好好说,这其实是孩提时期某种场景的重现,在陈了凡老师的《了凡心疗愈》里提到:
因为“小我”的“控制”属性,它在执掌我们的心身同时还妄图掌控别人的心身,当两个“小我”进行碰撞的时候,对抗就在所难免了,三岁的小孩很喜欢吃甜食,“小我”会让脑海一直怀念思考这个味道,于是命令身体做出不断进食的动作,但是这时候妈妈出现了,她的“小我”告诉她过多的甜食不利于健康于是便会出手阻止小孩的这一动作,父母对孩子行为不满的时候会收回他们的爱,于是形成彼此不同个体身体上的对抗,小孩子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大哭大闹,这是“小我”在情绪上的显化,如果情绪得不到疏导就会在身体上形成痛苦,但孩子逐渐懂得他们需要积极关注的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
为了避免痛苦孩子的小我就会主动抛弃他们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愿望,而只接纳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最后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 这也是不同“小我”个体之间对抗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生命就浪费在与别人“小我”毫无意义的对抗上,这会让你感到痛苦。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会塑造你的性格,你会主动放弃自我,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痛苦,所以我们害怕别人生气我们顺从别人的意见实质上就是一直在讨好外界,期待外界认同的一种表现。
拉回自己的意识开始关注自己
我们要关注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事实上这很难,我们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古代有三人成虎的说法,在不经意间成为别人小我的俘虏,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我们也妄图通过自己的小我去操控别人,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是很可笑的,因为对方也在尝试让你认同自己的观点,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对被欣赏的渴望,但奇怪的是与此同时我们往往又倾向于被别人左右,源于当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麻烦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的自卑感和孤独感,我们需要从外界寻求更多的认可信息,更多的情感交流,这种形而上的认可跟交流实际上没有任何帮助,人们只会相信自己选择相信的东西,尽管那东西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诞不经,所以你一如既往的活在这样的冲突中,一方面你想要坚持自己一方面你又要害怕抗拒他人,这让你很纠结。
根据《了凡心疗愈》的理论归纳几个方法如下  一、去进行深层次的“内心自省”,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并用现在的眼光去检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使一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是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有关。因此,人要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的父亲曾对你很绝情,试着用新的角度来看,你可能会了解原来父亲也是不得已的,或者他只不过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对你的伤害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的深。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则很难从中跳脱出来。纵使父亲对你的伤害是有意的,心灵探索和医治也能减轻伤害,帮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学习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地思考父亲那样做的理由,进而宽恕他。
  承受能力不够,遭遇一些事情时,有时会造成很深的伤害,但我们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当下的景况,伤口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这也是为什么回顾心理历程很重要。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要故意伤害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改变你的认知。
  二、写日记,分析这些情绪之间的关联性,并学着去克服和控制不良情绪   尝试写“情绪日记”,仔细思考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你有“情绪过激”的反应,把这类事情记录下来,对于自己的成长、心理复健很有帮助。   我们要常常自省,学习了解情绪、处理情绪。当我们进入“情绪过激”的“危机”状态时,正是我们重新学习的最好“机会”,这个即时反省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潜意识中种种的心理运作。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反而该趁机努力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藉着情绪日记,可以帮助我们自省。
  三、运用生命线回溯过去,尝试着克服不良家庭影响所形成的后续反应   追溯记忆中悲伤或快乐的事件和过去家庭的历史,可以作生命线的分析或心理历史的分析,方法如下:在纸上画一条横线,左端写零岁,右端是现在的年龄,线的上方记录生命中较喜乐、有建设性的事件,下方则写下曾受伤害的历史。比如你记得在五岁时,全家出去玩,非常愉快,那么就在线上写“5“,然后把这个美好的回忆记在“5”的上方七岁时,因为数学没学好被爸爸打了一顿,这个负面的经验就写在“7”的下面等。然后,通过分析,重温温暖经历,淡化不好记忆,帮助自己减少或有意识克服因家庭伤害所形成的影响。
  四、找到一个自己认为特别有安全感并让自己有倾诉欲望的人做倾听者   安全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我告诉她去找这样一个让她有安全感的人,告诉她有时最亲密的人未必是最安全的人,因此要寻找可以帮助她守密,也不会因她谈了某些深入的问题,而对她产生异样看法的人同时,她也要自问能不能成为那个有恩慈、多倾听、少论断的人。当她真正倾听、接纳、了解彼此时,便在其中获得医治。
 原生家庭的影子,不仅会贯穿我们的一生,甚至可能会代代相传。回望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原生家庭,确实有太多的不足,太多的不如人意,我们应该自设一把筛子,把不好的过滤出去,好的留下来,传给我们的孩子。对于不能回去的曾经,首先要做的,便是接纳,放下,这样才不会给你造成心理障碍。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后,你会发现做回自己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即便别人生气也不会让这种情绪进入到自己的头脑,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扰,你会关注别人的情绪,你会体察自己的情绪,开始回归自己,把过去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经过流泪的幽谷,终于进入到了阳光灿烂的泉源之地。

为什么人总是会出现可怕的想法?

人总会出现可怕的想法说实在话这可不好。人出现可怕想啊并不奇怪,但总出现就不对了。现在信息时代什么都能知道甚至看到。一样啊一个人一辈子不知道的事现在天天看着。人的脑子里研究什么都有了。
这不难吉林人为什么会出现可怕想法。甚至连电视剧节目不回避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