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习认字
幼儿园该不该学习认字?
幼儿园该不该学习认字?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陶知行刚好有句很不错的话送给焦虑的题主:“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建议不必着急进行认字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可以鼓励,但不要强求。多给孩子读读书,多陪孩子看看绘本,功夫到了,孩子认字自然就水到渠成。
提前教育不一定对孩子有益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担心落后的父母常常让孩子提前抢跑,幼儿园认识几千字,能够自主阅读,数学会100以内的四则运算,上一年级前过剑桥英语等级考试的KET甚至是PET的小朋友比比皆是。而且越是精英的家长,越喜欢提前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一直以来都对神童特别崇拜,甘罗12岁当宰相,陶哲轩13岁拿数学国际奥赛金牌,还有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科大少年班。可是每年都有那么多的神童牛娃,十几二十年过去了,社会精英也并不全是这些少年成名的神童。100米赛跑,抢跑1秒都极大影响结果,马拉松比赛就没听说过有谁抢跑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抢跑的孩子长大之后,经常会发生三年级现象、初一现象、高中现象,总之一到重要的分水岭,先出问题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长从小就高强度送各种班的,还有就是一些小学化的私立幼儿园的学生。也许他们打小就达成各种家长期望的成就,但重要时期总会后劲不足,江郎才尽。这些都是没有教育知识的家长,进行不专业的早期教育,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
优良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公立的幼儿园,都不会进行任何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也很少进行中英双语教学。因为教育部门很清醒地看到,幼儿园小学化并没有合理之处,还会造成恶劣的后果。私立幼儿园为什么喜欢教这教那,还不是为了迎合焦虑的家长。
苏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卡皮察(Kapitsa,Petr Leonidovich):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包括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本质上,同一个汉字,在2岁的时候认识它固然不错,在一年级才真正了解它,也不会太迟。等到了初、高中的时候,家长就会发现超前学习的知识所占整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比重十分微小。提前跑了1分钟,甚至是10分钟,并不能让您的马拉松成绩从5小时提到4小时以内。
有句话说得好,普通的家长都只会教知识,会教育的父母才知道培养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是孩子的思维养成,学习习惯,而且不是他已经会背了多少首唐诗,会几位数的加减乘除。
总结:3岁会认字固然不错,6岁才认字也不必担心。孩子的识字教育,可以鼓励,但不必强求。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只要用心耕耘,自然可以静待花开!
今年9月教材改版,小学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你怎么看?先认字的好处在哪里?学拼音还有必要吗?
老麦不说鬼神咱聊拼音,怎么说呢,其实拼音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中华五千年的幼儿教育以及后来的教育,一直就没出现过拼音,不一样出现过那么多的大文豪。中国是从1958年以后才开始推行拼音学习,到现在为止,执行了也无非是六七十年的样子,这六七十年也没见有什么好的效果。
老麦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下,关于先认字还是先学拼音,或者说拼音有用吗这个问题吧。
1、咱们先从一个人的成长说起吧,无论哪个国家的孩子,都是从牙牙学语开始学起,当他上了幼儿园、小学时候,孩子的词汇储备量其实已经蛮大了,或者说基本积累了一个成人百分之六七十的词汇量了,在中国这些词汇量转换出来的,第一对应体,肯定是:汉字,而不是拼音。小孩子学习先从汉字学起,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自然过渡过程,无论接受度还是学习速度,肯定是最佳的。其实这是一个从理论(只会说)到实践(认识字,或者会写字)的过程。
2、拼音基于汉字来说,只是一个工具,而且这个工具其实解决的是非母语的情况下,如何来学习汉字的问题,也就是说拼音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让老外学习汉字。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在脑海中展现一个场景,那就是小时候学英语的时候,往往在单词后面加注一个汉子读法。呵呵,对了,拼音就是为了起到这个效果。也就是说,其实中国人本身学拼音的意义并不大。
3、然后我们从接受事物本身的过程再来分析下这个问题,孩子在我们这个语言环境中学习说话,每天积累的词汇,到了识字年龄把话对应到一个个汉字上,是一个自然的过度过程,如果先对应拼音,在对应汉字,无疑是一个转换过程,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不说,也没有多大意义。
4、那么,我们再从拼音学习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先学字母,然后再进行字母组合,然后进行字母组合的读法,然后再加上音调等等,这些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才能对应出一个汉字,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
好吧,最后说老麦的结论吧,我觉得这次语文学习的改革,是一种更理性的回归,也是更适应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回归,更是最适合孩子接受的回归,是一件大好事!
说明:本文原创老麦,图片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老麦。敬请关注:老麦说说,与老麦一起去探寻那些未知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