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流量密码设置
豆瓣是个什么机构?为什么电影评分有时会以豆瓣为依据?
豆瓣是个什么机构?为什么电影评分有时会以豆瓣为依据?
大家都知道,豆瓣给人一向的感觉都是文青聚集地,这里聚集着很多热爱读书、电影、音乐的资深用户。如今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豆瓣在这几个方面发展的越来越好,电影评分是很多人看电影的风向标,出了一本书,如果在豆瓣没有反应,那几乎就不叫出书……
豆瓣成立于2005年3月6日,我查了下我的豆瓣注册时间,2010年1月23日,不算太早,但也算是半个早期用户了。查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用户体验,和你们聊一聊。
一、创始人。
创始人叫阿北。和豆瓣一样,简单的名字。阿北出生于陕西汉中,因为分不清自己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所以取了“阿北”这个名字,对了,他还是个处女座。
“豆瓣”这个名字的由来好像也很随性,听说当时阿北在写代码,建网站的时候,就住在北京一个叫做“豆瓣”的胡同,所以有了现在的名字,这样看来,好像和“豆瓣酱”就没啥关系了。
早先豆瓣是在星巴克产生的,阿北会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拎着破掉漆的苹果笔记本出现在星巴克,埋头写代码。
阿北早先是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读了博士,还在IBM研发团队工作过。而他当年决定回国,到真正来到北京,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我查了相关采访,记者用“慢吞吞”来形容阿北,这也是很多阿北身边人对他的评价,隔着屏幕的我都能想象出那种“慢吞吞”的画面,实在有趣至极。
这种“慢吞吞”也表现在了这些年豆瓣的发展上。
二、豆瓣读书
这是豆瓣最开始的发展平台。我当年注册豆瓣,是因为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在博客当中提到了在豆瓣标记图书,就赶紧跟着跑过去注册了一下。
这是豆瓣读书的主界面,最早使用的原因就是,可以在里面标记图书。读过的常常会忘记,想读的书一闪而过的念头也很容易被忽视,豆瓣在这方面就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豆瓣可以根据读者的标记评分,最终呈现出一个分数,这个分数不是不变的,会根据变化,隔一段时间实时更新。
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读者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这个评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据我的用户体验,我对豆瓣上的评分是有一定的信赖感的。因为是真正的读者或者影迷打出的分数,和电影一样,不会因为票房好,或者书卖的好分就高,也不会因为小众,而分低。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恶意刷低分的现象,但架不住更多人的评价。
后来,豆瓣上出现了很多专业的书评人,也可以这样说,因为在豆瓣标记图书写评价而成了书评人的。一些有趣的、深度的书评成了很多人喜欢豆瓣的原因,嗯,我也是。
豆瓣读书上还有很多小众书籍,自己搜索的话常常会发现惊喜。
三、豆瓣电影
其实豆瓣电影整体和豆瓣读书差不多。我特别喜欢他们每年一月份出去年整整一年的盘点。2017年度榜单、2017观影报告。
前者是根据所有豆友一年的评价,在一起出的榜单,后者是自己的观影榜单。每个月看了什么电影,什么电影评价最高,什么电影和大众口味不一致……
豆瓣读书也有这样的榜单。和豆瓣读书一样,豆瓣电影也有相应的评分,相比很多其他可以打分的网站来说,豆瓣电影的分数相对中肯。不会根据票房、导演等各种因素影响他的分数,所以相对来说,参考价值很高。
但豆瓣电影不同的是,他还有一个TOP250的榜单。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不过这也是时时更新的。
三、用户体验
作为半个早期用户,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从标记图书电影开始的,后来慢慢的开始玩一些豆瓣音乐、游戏等方面的标记,也曾经一度混迹豆瓣小组。但玩来玩去,还是读书、电影最有意思。
在豆瓣里面能够看到很多非常有意思和深度的评价,豆瓣里的影迷好像都很专业,每次看完电影和书籍,刷豆瓣已经成了常态。有些时候你甚至会觉得看评论比看电影和书籍,还有意思。
豆瓣的界面非常干净,早期的时候,完全看不到广告的痕迹,我看媒体评价说:“一直以来豆瓣的如何赚钱都是个迷。”
除了电影、读书之外,豆瓣广播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而且我觉得他的广播界面的设计让用户没什么距离感,比如你一个普通用户,和书评人那些发布的感觉是一样,不像有的平台,会有认证啊,一认证,距离就出来了。而且豆瓣广播还经常能看到文人式的幽默,很有意思。
近一两年来,豆瓣好像在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很多人说豆瓣变了,一些文创产品也开始走商业化路径。但整体来说,在豆瓣分享电影、读书的初心不变,对我而言,都还在能接受的范围内。以后的话,静待发展吧。
你好大学声星推官阵容官宣?
方文山、姜云升担任校园星推官!QQ音乐“你好,大学声”火热来袭,QQ音乐正式发布“你好,大学声”校园音乐厂牌!厂牌将面向全国高校学生,以“百万奖金 百亿流量”的重磅激励和全方位扶持举措,助力校园音乐人破圈成长!方文山、姜云升、硬糖少女303希林娜依·高、徐梦圆四位“校园星推官”已率先集结,将合力为华语乐坛挖掘高校新血。厂牌一经官宣,便得到了阿冗、赵政豪等一众音乐人、制作人和乐评人的关注点赞:“期待越来越多的年轻音乐人,能在QQ音乐帮助下勇敢追梦,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