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霍尔是怎样的人 那些“允许陌生人发迹,不能容忍身边人晋升”的人都是出于什么心理?

[更新]
·
·
分类:生活百科
2822 阅读

人类学家霍尔是怎样的人

那些“允许陌生人发迹,不能容忍身边人晋升”的人都是出于什么心理?

那些“允许陌生人发迹,不能容忍身边人晋升”的人都是出于什么心理?

“审美距离”
当你觉得一个人美时,通常不会是离得特别近看清楚任何瑕疵的时候。
?
你自以为身边人和你一样,也了解他的缺点,所以自然你就把他看作高高在上之人,也不会心生敬畏之情。
30岁的女人会夸16岁的姑娘漂亮清纯,但对于20 的姑娘往往会吝啬赞美,因为,她们年龄相近,更愿意攀比。
也如上图,第二第三的人想砍掉第一人的位置,但没有上台的呢,通常会赞叹一句,冠军真棒!太厉害了!
反观这种心理,你也可以用来激励自己,若自己遭到了嫉妒,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得更加优秀,飞的更高,让对方拽不下来你。

那些不为人知的心理学都有哪些?

第一、“蘑菇定律”: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就象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过程中。
这个定律非常适合形容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或者说职场新人大多遇到过这种待遇,公司把职场新人分配在不那么受重视的部门,或者职场新人的工作就是打杂跑腿,“吃杂粮,干杂活,做杂人,受杂气,担杂责”,做的总是不起眼的工作,受的却是所有人的气,说不定还要代人受过,承担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责任和指责。
第二、“踢猫效应”: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这个大约对职场新人来说也不陌生,经常会遇到不那么英明的上司,他自己受了气,不论是来自工作还是生活,总会把他这种坏情绪发泄在他的下属身上,而作为下属的我们却需要承受着无端的怒气。在职场,也总有一条界限很明确的“食物链”,每个人都会选择比自己职位低的人进行发泄自己的怨气,很多时候,不仅是上司这样,我们自己本身也会无意识的对别人撒气,到最后那个职场新人实在找不到比自己等级低的人的时候,也许一个垃圾桶就是其发泄的对象了。
第三、“投射效应”: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在职场,投射效应最明显的体现在那些所谓的“职场小人”身上,而这种表现就是“以己度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评判别人,觉得“人以群分”,完全自以为是的把别人划分在和自己一样的范围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比如自己阴险狡诈,也总觉得别人是一样的,所以这类人在职场总是以小人身份出现。“苏轼与佛印”的故事也是一个例子。
第四、“29岁现象”:年龄将届30岁,却发现尚未成家立业,相较于周围的成功者,很多年轻人心态失衡、焦虑,一改过去勤恳、踏实的本色,变得情绪波动大、不耐烦、工作浮躁等一系列现象
随着职场工作和生活的竞争越来越大,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职场,表现很突出,在看到周围人成功以后,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不升职不加薪,变得非常浮躁,急功近利,总是自惭形秽,甚至自我放逐,表现为对父母不好交代,对同学朋友不好意思相见和更羞于提起自己的收入,无法面对自己,这就是“29岁现象”,其实虽然职场竞争大,但是有时候需要一点耐心,给理想一点时间,也许29岁只是一个开始。
刺猬效应:又称“距离法则”。
“刺猬效应”的意思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一个合适的距离会给彼此一种安全感。如果距离太近,就会造成被窥视被入侵的感觉,势必会产生摩擦和尴尬,而且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距离太远的话,又会使人觉得太生疏,不够友好。所以在职场我们要和同事、上司、下属都处在一种合适的距离范围,相互容纳并且相互吸引。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区域划分规则,个人距离为46到76厘米,这是朋友、熟人和非正式社交的合适距离,而正式的社交距离为1.2到2.1米,处在合适的距离内,既不会感觉太过亲密使人不舒服,又不会觉得太过疏离。
跷跷板效应。
“跷跷板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往往是先一方受惠,随后又是另一方受惠,按照这样的过程持续下去,也是就一种你来我往,这就是职场中人际交往的跷跷板效应。如果总是一方付出,另一方接受,那么这种关系不会持久。在职场的跷跷板效应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原则就是互利互惠和欲取先予,这才可以促进一段好的职场关系。
出丑效应:又称为“仰八脚效应”。
“出丑效应”是指精明的人犯的小错误不会为其减分,反而会使别人更喜欢他。其实也就是不犯错误的人给人的感觉不真实,距离很遥远,反而那些会犯错的人更讨人喜欢,更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古人讲“人无暇,不可与之交也”,更何况在职场,人皆有嫉妒之心,所以适当在一些场合“出丑”,或者暴露一下自己无关痛痒的缺点,会使别人更喜欢你,更愿意与你交往。